“贫血”=“血虚”、“气血不足”吗?
“医生,我总觉得很累,没力气......这个是什么原因啊?”
“气血不足......”
“是气血不足,不是贫血......”
估计这种场景很多都遇到过吧,那究竟“贫血”=“血虚”、“气血不足”吗?
贫血,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疾病名称,有明确的诊断标准,是指人体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容量减少,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,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。由于血红细胞容量的测定比较复杂,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(HGB)的浓度来代替。在我国,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,成年男性HGB<120g/L,成年女性(非妊娠)HGB<110g/L,孕妇HGB<100g/L,即可诊断为贫血。
血虚,是中医的一种病机,是指人体内血液不足,不能充分濡养脏腑、经络、形体,亦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。此处的“不足”有相对与绝对之分,而造成“不足”的原因很多,常见的有先天体质差、久病、思虑过度、脾胃虚弱、失血过多等,引起血的生成减少、消耗过多或分布不均而导致脏腑功能不能很好发挥。血,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及维持人脏腑功能、精神活动的功能;而当血的营养、滋润作用减弱时,人体就会出现头晕眼花、面色淡白或黄而无光泽、毛发干枯、肌肤干燥、肢体或肢端麻木等症状;当血不能维持人体脏腑功能、精神活动时,就会出现精神衰退、健忘、失眠多梦、烦躁等症状。所以,对于“血虚”、“气血不足”的病人,我们常见其出现头痛、头晕、眩晕、胸痹、心痛、便秘、月经量少、眼睛干涩等疾病。现代医学所对应的疾病中,常见于贫血、心律失常、睡眠障碍、月经不调、更年期综合征、急慢性出血性疾病等。
简而言之,“贫血”是指血中血红蛋白减少,携氧能力下降;“血虚”是指血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;那么二者之间是否完全不同?非也!有研究者针对临床所见的贫血和血虚,对相应患者作对比,发现二者是存在一定交集的两个人群。总体说来,西医贫血患者中,按不同的程度区分后发现:轻度贫血者与中医血虚患者重合较多;中重度贫血患者,多不属于典型的血虚证,二者重合相对较少。而中医血虚的患者中,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是正常。由此是不是就可以说:“中医的血虚相对比较轻,西医的贫血,特别是中重度贫血相对比较重。而当“血虚”控制不好继续发展到严重程度时,也可以变成贫血?”可以说这样的理解,既正确也不完全正确。
因为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,是根据整体情况作出随时调整的。一般来说,当一个人出现典型的血虚表现时,往往是病情相对简单的;而一旦夹杂寒热痰瘀等,各种邪气盘根交错,病情变得复杂时,血虚的表现往往就可能被遮盖。而中重度贫血患者,往往患病时间较长,同时可能合并多种疾病,病情相对比较复杂。所以,很多时候,重度贫血患者,并不是没有血虚,只是其他问题更加突出而已。
换言之,贫血患者,理论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血虚问题;而一些没有达到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,也可能存在血虚的状况。总之,血虚的涵盖范围比贫血更大。化验单见到贫血时,往往存在中医血虚的情况。但当中医说血虚时,就未必能立即诊断为贫血了。
作者 余璟玮